close

 

沒有任何一個圖可以用言語完全說明,如果真有的話,畫圖這件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Schaverien,1989

                                                                                                                                                                       文章摘自:屏東文化生活刊物 68期       作者:張梅地

藝術、語言和兒童

英國的兒童藝術治療師Caroline Case 在2009年訪台的演講中曾提到,語言可以為我們的經驗發聲,雖然如此,它有另一個向度是會背叛經驗的,當語言不被信任或是內在經驗難以被談論時,藝術治療可以是一非常有效的工具,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另一個形式來協助表達。Case 曾這麼說: 兒童和成人都有無法用言語描述的原始經驗,我們使用藝術來表達在語言理解之外的經驗。

英國藝術治療的起源起源於1940年代,以兒童為中心的藝術教育運動對當時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推動改革的教師們相信:每個兒童都有創造性表達的潛能。同一個時期,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Margaret Naumburg提出了動力取向的藝術治療,案主的創作被視為一種直接、未經意識察覺且具體的符號溝通。從1950年代至今,非指導性的藝術治療還遵循著個思考脈絡:每個人都有創造圖像的潛能並能夠透過創造性的活動獲得自我成長。

 

什麼是兒童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的獨特之處在於,透過圖像、兒童、治療師所形成的三角關係(圖一),治療師得以鼓勵、分享、討論、創作者賦予圖像或作品的個人意涵。這樣的工作方式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治療師必須先提供一個支持與包容的環境協助孩子感到安全。一般而言,固定的時間和環境架構是必要的,如此一來,信任的關係得以建立,而難以碰觸或言喻的感覺便有機會被表達與看見,因為作品有其模糊與不確定性,這樣的特質提供了一個空間讓兒童可以保有自己的選擇,協助他們持有控制感而不覺被威脅。此外,創作本身就是一種釋放情緒的身體活動,在這個動作的過程中身體與心靈的療癒於是產生!許多和兒童工作的治療師都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我們幫助不會玩或不知道怎麼玩的孩子學會如何遊戲!創作可能是一種表達、一種抒發、一種宣洩、一種領悟,最重要的是,創作是一種流動的遊戲!而且作品記錄了這個過程。

 

觀察兒童繪畫

荷蘭的藝術治療師與沙遊治療師,T. Foks-Appleman 在她的書中提到 “繪畫不是一種測驗而是一種溝通方法”。綜合理性與感性Appleman提供了一個參考架構協助我們有系統的觀察孩子們的作品:

思考

對兒童繪畫的普遍性發展有一定程度了解,以發展角度客觀地觀察兒童繪畫的人物造型、空間構圖以及用色與年齡之間的關係。國內藝術治療先驅,陸雅青教授的著作(藝術治療  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提供了十分完整的繪畫發展理論,如果能掌握一般繪畫發展的表現原則,我們便容易得知兒童適齡或不適齡的繪畫表現。

知覺

結合對兒童家庭與生活環境的了解,受過訓練的治療師還必須能敏感的觀察圖畫的細節,辨識並探索作品中的象徵意涵。如果我們能以多層次的角度來看待符號之象徵意義那麼我們便有機會開啟與作者與圖像間的溝通,記住,沒有任何準則可以解釋圖畫的象徵意涵,但是對象徵符號的覺知可以幫助我們對兒童繪畫有更深入的探究。

感覺與直覺

感官上的科學思考有助於理性的分析與邏輯實務工作者對圖像除了理性層面外,觀察圖畫時所引發主觀層面的感覺與直覺也是十分重要的畢竟人的心靈無法用公式計算,我們觀察作品所產生的第一印象可以引領我們觀察關於我們看到的部份。善用感覺與直覺並非為了使我們走在兒童的前面,解釋或告訴兒童關於我們的發現,相反地,我們必須學習以貼近兒童的方式站在他們的後面,而所謂的貼近就是我們的感覺與直覺!

 

乞丐鬼

每週見面一次,兩個月來,小女孩沒有畫過任何一張圖,大部分的時候她藉著遊戲來安慰自己:扮演媽媽,體貼溫柔地餵養嬰孩。這一次,在一進門的時候,小女孩拿起桌上的蠟筆,迅速畫了一張圖,一個沒有腳的鬼魂(圖三),對於自己的圖,小女孩似乎感到很意外,一時之間難以接受,轉頭走向玩具物件開始了一如往常的遊戲。不一樣的是,空間中有一種情感在醞釀,需要一個安全的出口。

這是一張不尋常的圖,穿著破爛衣服,沒有腳的鬼魂,滿臉傷口,臉上卻掛著微笑!這張圖想為女孩發聲。

在結束前十分鐘,我邀請小女孩來到桌前,告訴她我的觀察,小女孩為作品命名:乞丐鬼。乞丐鬼因為怕被別人取笑,所以即便臉上帶傷,穿著破爛,還是盡可能微笑示人。這說明了母親生病、暫住在寄養機構、身為轉學生的小女孩,為什麼總是盡力打理自己的服裝儀容,帶著生硬的笑容與師長、同學隔著距離禮貌的應答。她十分努力地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捍衛自己的自尊。沒有腳的鬼魂同時呼應了居無定所、四處搬家的現狀。當然這一切不需要真的說出來,因為作品已經做了最好的溝通。 我們什麼都說了,卻也什麼都沒說!

我邀請小女孩想一想乞丐鬼的需求,她拿起畫筆在畫作的旁邊依序加上了醫藥箱、錢、雞腿和新衣服(圖四),最後,在離開前,小女孩給了我一張新的圖:雖然依舊是個沒有腳的魂,換上新衣服的鬼魂,臉上的傷口癒合了(圖五)。

當然,這個故事還有後面的結局,這兩張圖並沒有解決了所有的問題,藉著圖像乞丐鬼跨過了口語的限制,為小女孩表達了難以言喻的情感,在此次的見面以後,小女孩打破了原本的防衛,能以更現實的情感面對自己的困難、矛盾與衝突。在現實的情境中邁向療癒的道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rs. Rainbow 的頭像
    Mrs. Rainbow

    綠野仙蹤心理諮商所

    Mrs. Rainb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