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者 / 張偉誠 實習諮商心理師

 

每個人,每天從睜開眼睛後,需要不斷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抉擇。

舉凡早餐要吃甚麼,要穿著甚麼衣服,走哪條路線出門...等。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決定這些事情是否花了你很多的時間?

你是如何做出這些決定呢?

談到青少年與決定,你又會想到甚麼呢?

 

青少年往往被認為容易做出糟糕的選擇,擔心的大人們則是不知所措地,不知道該是給予建議、還是只能在旁邊默默地守護。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許多的研究持續地探討著導致青少年無法妥善做出決策的因素,無論是生理上的未成熟,例如大腦發育的階段與成人的差異;或是心理經驗上的欠缺,例如自我概念的不了解;甚或是對於發展階段任務的反動,例如爭取自主的權力。

 

然而,研究也一再證實,青少年擁有其獨一無二的決策風格,即便在某些策略上遜色於成人,但在決策制定的過程中,青少年能夠直接在決策的歷程中進行學習,對於多元不同的看法有更高的接受度,或是對於與同伴相關的議題、有風險的情境中進行決策,都與成人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因此,作為成人的我們,除了一邊為青少年擔心決策後的結果,孩子是否能夠承擔與面對之外,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一、停一停:

停一停自己馬上要脫口而出的建議,或是基於自己經驗對於決策成敗的推測。孩子可能不具備你擁有的經驗、條件、機會,也因此無法理解你對於結果的預期;或是孩子認同你的建議,但是為了自主,而不自覺的反對。
陪著孩子練習在決策的過程中,透過資訊的蒐集、經驗的分析,從中由他自己自主地對選擇做出預期。

二、看一看:

看一看自己因為孩子面對重大選擇而感受到的壓力與不安;也陪著孩子看一看面對重大選擇的徬徨以及不夠自信。
壓力與不安並不會因為做好一個決定,就煙消雲散;但是當孩子知道面對選擇不是只有他自己有恐懼,但彼此能夠相互陪伴,壓力反倒頓時被分擔了許多。

 

其實,當你在猶豫是否給予建議或是默默陪伴的時候,你也正面臨了一個抉擇。所以,接下來的你究竟會怎麼做呢?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參考文章:

C. Hartley and L. Somerville.(2016).The neuroscience of adolescent decision-making.

C. Pickhardt.(2013). Adolescence and the agony of decision mak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rs. Rainbow 的頭像
    Mrs. Rainbow

    綠野仙蹤心理諮商所

    Mrs. Rainb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