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撰文者/實習心理師 張偉誠

在你的生活中可曾出現過以下場景:友人帶著相仿年紀的孩子來家裡作客,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你既可以與友人聊天敘舊,又讓孩子們玩在一塊。但是往往在短暫的平靜後,會從笑聲轉變為尖叫與哭聲,急忙跑過來看,孩子們為了玩具吵成一團。

你的孩子是那個喜歡霸占東西的小霸王嗎?他可曾出現過拒絕把手中的玩具讓給其他的孩子一同遊玩的行為而讓你苦惱不已呢?你是否為了教導孩子與人分享這件事情,飽受挫折呢?

其實,你需要知道一些事情及可行的方法。

你需要知道的是:

孩子在四、五歲之前是無法真正體會分享是一件甚麼樣的事情。

分享奠基於「同理心」,能夠從別人的角度體會他人的感受;就發展的階段來說,對於四、五歲之前的幼兒而言,擁有同理心這個能力是較為不容易的。

學齡前的幼兒處於自我中心的發展階段,他們尚停留在探索自己可以擁有自己的東西。對於給予與接受的概念還很模糊。三、四歲的孩子開始出現分享的動作,是因為這麼做對他們來說可以得到好處,你得知道,那是因為你要他這麼做他才做的(道德發展理論)。換言之,幼兒隨著成長,也持續在學習「擁有」這個概念。

這和另外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依附與分離個體化有關。簡言之,幼兒學習擁有母親,到知道母親不是自己的唯一而能夠與母親分開,轉移到擁有其他的事物,然後能夠與他人分享自己擁有的事物,這是一個學習與成長的歷程。

 

你可以做的是:

  • 與孩子做「輪流」的練習

你可以與孩子進行一個練習,例如說這段時間換你玩玩具,過了一會兒,你將玩具交給他說現在換他了,不停的持續這個輪流的動作,也可以透過計時器的協助。目的是讓他知道他分享了自己的東西,不代表他就失去了再玩玩具的機會。

  • 「讚美」孩子而不因沒分享而懲罰孩子

無論多小的行動或想法,都給予讚美,即便只是他試著為別人想了一些事情或是他願意跟別人輪流。經過正向增強而非批評的行為,是能夠有效促進孩子習慣這個分享的動作。

然而,「避免強迫」孩子分享、或是因不願意分享而給予懲罰。孩子會希望擁有分享的選擇權,你該做的是營造一個鼓勵分享,並等待孩子決定要分享的環境。試著同理孩子想要把物件留在身邊而不願意讓物件離開自己的情緒,但也透過引導,讓孩子嘗試透過輪流的概念,讓他人也擁有與自己輪流的機會。

  • 有些事盡量多做

必須成為一個樂意分享的「楷模」。你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他最主要的社會學習對象,他會看著你是怎麼做的,從而內化這個行為。

  • 有些事盡量少做

避免把物件歸為某人持有,讓孩子知道物件並不是自己獨有的,但允許並同理孩子這樣的情緒:某些特定物件對於他而言有特殊的意義。
當孩子打成一團時,你可以阻止他們的衝突,但避免解決了那場衝突,例如,直接幫孩子們分配誰擁有哪個玩具。取而代之的是,引導孩子們自己透過輪流或是劃分的方式,來解決他們自己的衝突。

 

儘管如此,教導孩子分享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並且肯定會倍感挫折。但是,別擔心,記得這是一個過程,持續的嘗試上述的方法,並扮演好你的楷模、給予機會,孩子肯定會不停地出現微小的改變。

 

參考文章:

1.7 Effective Ways to Teach Your Kids to Share:https://goo.gl/yCX3fC

2.5 tips for teaching your toddler how to share:https://goo.gl/ZL2ZFL

3.How to get your kid to share: An age-by-age guide:https://goo.gl/ArR4oo

4.11 ways to teach your child to share: https://goo.gl/bx95t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 Rainb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