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雅芬(綠野仙蹤心理諮商所助理心理師)
《不能沒有你》於2009年獲得金馬獎四項影片大獎,及國外許多獎項,據其宣傳的劇情內容:
「在高雄港的碼頭邊,無照的潛水伕父親,與七歲大的女兒相依為命,靜靜生活著。儘管物質上沒有奢華的享受,作息簡簡單單,兩個人的心裡卻是充實而溫暖。直到女兒屆臨入學年紀,沒有監護權的父親為了替女兒報戶口南北來回奔波,警察、社會局介入,眼見衝突一觸即發,父親為了要和女兒共同生活下去,不惜作出大膽行徑…。由台灣真實社會事件改編,在困頓的時代裡,為了最愛的人,要如何不放棄生命的希望與努力,2009年最真情催淚的台灣電影!」
舉片中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衝突場景:潛水的父親要溺水了與女兒之間的心靈呼喚。為了要替女兒報戶口,父親帶著女兒來往奔波於南北,從高雄戶政事務所又至立法院、警政署、總統府..,四處求助無門,在各政府機關受到十分「客氣」的對待與互踢皮球,顯得體制的巨大與冷漠。父親最後要去總統府陳情,被衛兵強制驅離,後來失去理智的父親抱著女兒企圖從天橋上跳下,被媒體包圍、警察逮捕。
父親被關了二年,假釋出來時四處到高雄的小學尋找女兒,社工人員隻字不透露女兒的行蹤。最後父親因潛水浮出時未減壓造成身體嚴重傷害,自鬼門關撿回一條命後,社工才對他說出女兒自離開父親後,便再也不與任何人說話的事件原委。社工說,那女孩在小學成績表現不錯,一樣愛畫畫,但從不對同學、老師、寄養家庭爸媽..講任何話,顯然是將心房關了起來。
雖然最後的劇情是導演為了影片效果編造,但其感染力非常的強,我們十足可以想見,將一對相依為命、依附情感相常強烈的父女硬生生拆散,若其間沒有諮商輔導介入,父女雙方的心理都會產生極為巨大的衝擊,對一個年紀才七歲的女孩來說,造成她內心的「自我封閉」陰影,亦非不可能。
影片劇情的栩栩如生反映出現實人生,我想,如果有機會,找幾個社工界及心理諮商界人士(或學生)來個影後觀感對話,一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腦力激盪,來個心理社會問題的預防或策略解決的延伸討論。
比如:這對父女的社會資源在哪裏?是求助的法門不對或政府機制運作不對?如何先行尋求法律解決而不致發生遺憾?這位父親對體制失望而憤怒,並失去理智要帶著女兒跳樓的情緒有被心理治療嗎?父親與女兒再也不能見面的雙重失落與悲傷有被理解?需要將兩者隔離嗎?女孩失去父親--依附對象的恐懼反映到身體生理上的是什麼狀況?被學校及社工輔導界如何處置?與女孩的親生母親可以重新連結上嗎?父親與女兒日後相遇對社會的重新連結是否有困難?若一再未被社會接納,這對父女會出現反社會現象嗎?...
從心理諮商的角度,受到創傷的孩子,可以從藝術治療、遊戲治療等方式,進入探索其內心世界,以適用於孩子的語言及角度,來關心受創的孩子,引導及抒發情緒,不再受到創傷的影響;受到現實壓迫的父親,也可以接受心理諮商或治療,觀看及反思現實與內在自我的種種角度,提升能力感與自我價值,探求適合生存於現實社會狀態的各種條件及生活能力。
目前縣市政府與民間之社政單位合作之下,有許多基金會、協會或組織,提供單親、外配、原住民、身心障礙..等等,需要受到關懷協助的個人及家庭之需求,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多加利用。
(註:圖片為"不能沒有你"劇照,從yutobe下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