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偉誠 實習心理師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孩子在成長逐漸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挫折,這時候,該怎麼做呢?

心理學家阿德勒(Adler)主張社會情懷與勇氣是孩子的寶貴資產,而「鼓勵」則能促進孩子發展社會情懷與勇氣。

要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不可或缺的是掌握「鼓勵」孩子的這個能力。
然而,我們多數人常不經意地將酬賞、獎勵、讚美、附帶條件等與鼓勵混淆在一起,背後卻是滿滿成人自己的期待。

許多人對於鼓勵的看法也不一,一方面同意孩子確實需要鼓勵,另一方面又覺得鼓勵豈不了甚麼作用。
對於鼓勵的被忽視、過度簡化甚至是誤用,其實都不能真正地幫助到孩子。

鼓勵並非某個特定的技巧或句型,它反映的是父母對於孩子的信任、肯定、尊重與接納。鼓勵是一個過程,協助孩子看到自己內在擁有的資源以及勇氣,讓「我不能」的念頭變成「我願意」的態度。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鼓勵的原則包括:

  • 接納與信任孩子:接納孩子的價值與現狀,讓孩子知道即使不夠完美仍值得被愛;容許孩子做決定,展現對孩子的信心。
  • 尊重孩子的獨特:鼓勵孩子接納自己,了解自己不是因為贏過別人才有價值。
  • 發掘孩子的優點:在不同情境中找到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即便不符父母的期待,仍選擇以正面的觀點看待。
  • 重視過程勝於結果:看見孩子努力的過程並非結果,並從過程中看見值得肯定的地方。

鼓勵的策略如下:

  • 積極聆聽以全神貫注的態度,增進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與重視,也透過同理心的反映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與接納。
  • 陪伴協助:陪伴與指導孩子面對挑戰,從而獲得成功經驗。
  • 發掘優點:父母憑藉自己的經驗,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獨特之處,包括特質、能力、做事技巧、人際能力等。有的時候會以負面的方式表現出來,父母也需要透過轉換觀點來發現孩子的長處。重點不在擁有甚麼,而是如何運用這些獨特之處。
  • 賦予責任:賦予孩子特定的責任,衡量其能力,讓他適當的幫忙並給予感謝,讓他有貢獻的機會,也能從中獲得肯定。透過賦予責任,增加孩子新的經驗、體驗付出的成就感。
  • 看重孩子的努力:看重與肯定孩子的努力,即使結果不盡理想,也試著指出孩子微小的進步。看重過程,讓孩子不以結果評斷自己,擁有持續努力的動機。
  • 表現對孩子的信心:在孩子面對挫敗時,根據孩子已有的努力、能力等事實,表現出對孩子的信心,激發孩子對自己的正向看法。
  • 包容孩子的錯誤:願意了解孩子挫敗的感受,讓孩子不怕犯錯。以關懷支持與討論,取代斥責與處罰。
  • 協助孩子以幽默感面對挫敗:父母以自己幽默的態度,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看見如何面對不完美、如何接受失敗。
  • 協助孩子在失敗中發現意義:協助孩子接納不完美,能夠發現失敗經驗中隱藏的正面價值。

如同父母效能訓練創始人德瑞克斯(Dreikurs)的名言:孩子需要鼓勵如同植物需要水,鼓勵是我們的必需品,孩子能夠在被鼓勵之中建立自信並看見自己的亮點;父母則是能夠在嘗試鼓勵孩子的過程之中,也建立起對自己的認識與自信,能夠去分辨與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以及其珍貴之處,真的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母。

 

延伸閱讀: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張英熙,張老師文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諮商 親子關係
    全站熱搜

    Mrs. Rainb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