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霸凌 助理心理師蔡雅芬  

     一名國中生坦誠打弟弟是因在班上被其他同學欺負他覺得弱小的人總是會被人欺負,於是,他回家就打比他弱小的弟弟,何況弟弟還做錯事呢,當然要被懲罰

     「那當時弟弟的反應如何?」他說「很生氣的罵人」「當你被人欺負時的心情如何?」「也是很生氣。」

   恃強欺弱似乎是人類的天性,但會在人際、親子和婚姻關係上,造成莫大的裂痕。許多研究發現,多數孩童曾在學校經歷過肢體、言語、性、網路霸凌等等,而這些在學校裡欺負別人的孩子,在家裡也可能欺負兄弟姐妹。

 心理學研究,攻擊及性是某種人性或驅力,這種侵犯行為通常是為了取得地位和權力,維持和擁有重要資源(同伴、領域及食物等)。「大欺小」、「強欺弱」的事件,存在校園、社會各個角落,有時,就連老師也可能成為「霸凌」的加害者。

   欺負別人的人普遍缺乏「同理心」,他們難以換個角度,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思考現今複雜社會,原本應具有避風港功能的家庭,很可能是造成孩子心理陰影的地方,不少施暴者,自幼身處在家暴的陰影中,學習到以暴力來解決事情的不良行為,因而形成惡性的循環。

   從心理學角度,不管是夢魘、尿床、退縮、說謊,或嚴重如打架、偷竊、藥物濫用或逃學等偏差行為,倘若能從「適應困難」的面向來觀察,就可探知其內在動機是什麼?這是不是青少年企圖求助的聲音?

   倘若孩子無法適應社會環境,其內在身心狀態處於不平衡的的狀態,致發生偏差行為,讓其情緒暫時獲得滿足與紓解,若是無法適當紓壓,還可能進一步演變成精神性的疾病。

   因此,家長老師平時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減少校園霸凌的事件,注意孩子各種求救的警訊,提早防範,尋求專業諮商心理師的協助,自然能避免孩子掉落深淵 

(圖片來源: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 Rainb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