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心靈舞  ◎文/助理心理師 柯莞娟

一、  基本資料

1.書名:<心靈舞台──心理劇的本土經驗>

2.作者:王行、鄭玉英

3.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4.出版日期:1998年3月

(圖片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66673)

 二、讀後心得

之一 

    當這些腦海裡的可怕對象,具體的出現在自己眼前時,人與這些對象之間,已經有了一個距離感存在。而這樣「具象化」的過程,能夠降低焦慮感,因為可怕的對象倘若能夠出現在眼前,總比躲在看不見的暗處要讓人安心的多。        (P.2)

    對於這個部份,最近的我有深刻的體驗。

    自小我便是個容易緊張焦慮的人,對於許多事情,在實際發生之前,常會先預想過程及結果,而通常都傾向於災難性思考。於是,恐懼時常盤旋在腦海中,就像一隻神秘的怪獸,神出鬼沒,如影隨形。比方說,在考試或報告前夕,我會不由得慌張起來,緊張兮兮,愈想愈慌亂;即使很努力地逼自己不要亂想、要鎮定,卻徒勞無功。我想強制壓抑心中真實情緒的後果,只是讓恐懼以另一種隱微的方式存在,更難以捉摸、混沌且曖昧不清。這種感覺極難受,我常忍不住要找人傾訴。說出口之後,常感到鬆了一口氣,沒有那麼煎熬了。

    心理劇以「具象化」的方式,導演幫助主角將害怕的對象與焦慮的情形,以行動的方式呈現出來,使耳朵聽到、眼睛看到、身體感覺到,再加以處理。當我真實地看見、聽見、感覺到眼前的恐懼時,想不到,它竟神奇地消弱了。

    人們所不想面對卻往往必須面對的,常屬於「未知的恐懼」。面對渺茫的未來,難以預知,一想到就心慌。透過具象化的過程,藉由儀式的執行(如:祈雨、敬拜偶像、扮演神靈),可以讓我們超越焦慮,獲得心靈的平安與寧靜。

之二

    「人生如戲」這句話不只是適合觀眾看戲的心情,對演員來說更是如此。一個演員在演活了某一個角色時,常有與該角色融合為一的體驗,當他演出角色的行為動作,他的心中就會產生這些動作之下的感情與理解……因此,參與角色扮演能使演員擴大生命經驗,增加他對不同於自己的人生,有深入了解的機會。       (P.5)  

    在心理劇的課堂上,我非常享受「扮演」的樂趣。不論是當主角,或是扮演替身及輔角,我都真真切切地在經驗著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故事,跨越時空,交織著過去、現在與未來。在演出的當下,我彷彿真的化身成另一個人,試著揣摩他的樣貌、行為、情緒及感受。扮演自己熟悉的角色時,感覺得心應手,亦可從演出中獲得新的發現;扮演較為陌生的角色時,雖然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及精神去體會、投入,但也讓我擴大了自己的生命經驗,增進了對其他人的同理心。

    俗云:「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確如此!正因人生就像一場又一場的戲,所以戲劇也能夠反映岀真實的人生,引發觀眾的「共鳴」。我從小就喜歡看電視,尤其愛看各式各樣的電視劇,前陣子我的最愛就是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劇中,程又青(林依晨飾演)是一位剛邁入三十歲的輕熟女,事業有成,情路卻跌跌撞撞;李大仁(陳柏霖飾演)是又青的好朋友,兩人已相識十四年,相互陪伴著彼此走過許多人生的風風雨雨。劇情以兩人微妙的情感為核心,細膩地刻劃出現代女性面對年齡增長、感情、事業、婚姻等多重關卡的困惑與掙扎,以及如何在無數的挫折中找到自己的出路與定位。身為一位觀眾,我彷彿可以進入又青的內心世界,體會她的美麗與哀愁;也許是因為我也正面臨著相同的處境,擔憂著自己該何去何從,也正試著以性別平等的觀點重新架構身為女性的未來,因而產生深刻的共鳴。

    這是個令我深深感動的經驗。透過觀影的歷程,我好像也進入了主角的世界,歷盡了她所走過的一切,體會她的悲喜。在真情流露的瞬間,真實與幻想已經悄然交會。

    「演出」及「觀看」其實是交互建構的。

之三

    在分享的時候,導演常常會提醒成員注意三個原則:不分析、不建議、不發問。(P.51)

    這三個原則──「不分析、不建議、不發問」───真的很重要!在結束後的分享時段,主角及其他團體成員,可能正處於最脆弱且正需要沉澱的時候,這時需要的是每個人真誠地分享出自己的感受,得到彼此的支持與共鳴。倘若一味地分析對方、給建議或發問,可能會干擾到成員,讓成員感到被評價、不受尊重,宛如雪上加霜。

    這使我聯想到同理心的應用: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彷彿進入她/他的內心世界,感受她/他所感受,卻又不失去彷彿的特質。在回饋時,只要將自己的感覺真誠地表達出來,不要試圖分析、建議及提問,這會令對方感到不舒服,甚至可能讓對方開始懷疑自己、自尊受損。

       看似簡單的三個原則,實是知易行難,就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實踐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 Rainb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