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弘毅(綠野仙蹤心理諮商所 助理心理師)

勇敢做夢    

前些日子,筆者毛遂自薦回高中母校去,分享自己一路就讀社會心理學群(輔導與諮商學系)的心路歷程,也介紹了助人工作領域,除了期待有更多的學弟妹能加入這個行列以外,也希望提醒他們,應該更大膽的作夢,尤其在產業結構跟教學體制已經開始無法掌握、不讀大學未來好像就沒有希望的現在

 不意外的,在我邀請他們告訴我想知道甚麼時?孩子最關切的,除了學到甚麼之外,就是未來的出路。最近也持續的與許多有著生涯困擾的孩子工作,深深體會到這儼然成為目前孩子們在思考生涯進路時的關鍵因素,而同時也阻礙了他們對於未來生涯想像的開放性,許多孩子無法大膽的決定,也無法姿意的去思考天馬行空的未來藍圖,更無法在不確定未來的情況下,選擇一個他想學的科系

 (筆者在這篇文章針對外在環境有較為詳盡的討論:http://moual-hung-i.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9.html;當然,這除了與外在環境有關,也與家庭環境有關,生涯決定中,家庭因素是一項需要被考量而且無法去忽視的因素,但非本篇文章重點,日後有機會再詳談)

 可是,要提醒的是,生涯選擇確實要「現實點」。因此當場,我依我的經驗,給這些孩子最「現實」的資訊,讓他們知道這條路並不好走,以心理相關科系而言就業結構不穩定、工作機會不穩定、升遷及等「一般成就考量」並無法滿足(但哪個科系又是安穩的呢?),若有經濟或其他考量的同學可能得仔細思考這條路是否能符合自己的未來生活想像;有些孩子也會在作大夢時忽略了現實的限制,例如家庭的經濟能力、個人的基本能力、是否符合個人價值觀、家人與自我的期許矛盾等等,生涯選擇上有太多複雜的考量,需要更審慎的思考。

 此外,我也會告訴孩子,人的興趣千變萬化,今天喜歡吃麵、明天想要吃飯,今天熱愛讀心理學猜測他人想法、明天拆開風扇改造成直升機,很難有個單一的方向;況且,在18歲的時候就得要決定一生的志向(事實上,在16歲時就得要先決定"分組"),是非常不容易甚至不可能的事情,而這是台灣教育制度的原罪,逼得人們還在探索之際,對於自己的性向就必須區分出喜歡與不喜歡,並選出一個走下去;多給自己一些機會吧!不用限制住自己只有一個選擇,這些興趣都有相結合的可能,也可能興趣就是興趣工作就是工作,不要讓自己有選一個就得拋棄一個的壓迫感

 尤其在大專院校階段,如果只是要為自己的未來職業定生死,那大概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是慘敗而歸,尤其在現在證照化的制度中,有許多科系的學習成效不會那麼具體的展現出來(如果我說輔導與諮商相關科系最大的收穫就是了解自己、哲學系最大的收穫就是思辨的能力,你會怎麼想呢?)。因此,斷定自己的科系選擇可能決定自己的未來人生,實在是太過於著急了。在這個階段,如果你能清楚自己想要學甚麼、想要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帶著怎樣的能力、知識及經歷踏出校園,那就是很「踏實」的選擇了

 這樣來看,讀大學(包含大專院校)不會是無用的,社會常常舉比爾蓋茲、賈伯斯的例子來舉證,其一這可能是特例中的特例,其二我會回答:「那是因為他們已經學到了能力(以此詞彙涵蓋知識等),而不是讀大學無用。」以賈伯斯的例子來說,他後來會發展出MAC創新的介面,是導因於他在大學上了字體的課。因此,若我們重新去定義讀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甚麼?或許就是為了學習以厚實自己的實力吧

 而你可以選擇多參與不同的活動以豐厚自己的經歷繼續攻讀更深的學問早早入社會累積自己的履歷大量的閱讀增加知識的厚度、不斷的實習練習增加技術的熟練度或是考取證照加強自己的裝備,這些都是你可以做的,而教育機構裡有豐富的資源就看你如何運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 Rainb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