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  /本文作者:蔡淑華(本所實習心理師)

紀錄每日心情一小語         

*日期:9月6日    事件:感恩、感謝~遇到孩子的老師,美麗的話語分享。

感動:大人的職責不是在教導孩子什麼,而是在喚醒孩子內心對世界美好的嚮往和本質。

*日期:9月7日     事件:媽媽~林志玲漂亮還是我比較漂亮!

感動:在家很少看電視的我,晚上打開電視,小看一下新聞,小真真一直在旁一直哩地咕咕的說話,我正看著新聞,報導林志玲在大陸的消息;在旁尚真問媽媽~媽媽~林志玲漂亮還是我比較漂亮~。我說:當然是你漂亮!她說:那你為什麼一直看林志玲不看我呢?我馬上關了電視,做到她前方聽小真真說話。很有趣的問話~。

 當我們在思考、感覺、希望或想像時,大腦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可以變得更快樂、更聰明、更健康,或更慈悲嗎[1]

「他很火」!「他很負面」~變成形容一個人個人的特徵。直到最近的看法,還是認為我們的氣質是青春期之後就決定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定了就定了,不能更改。但是威斯辛大學(Unichard  Davidson)神經科學家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這位情緒神經影像的先驅可不這麼認為,他說他也看到了關於大腦的可塑性的新知識,可以改變我們的健康照護系統,以及著眼於預防疾病發生的教育系統,而「情緒神經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可以改變的」[2]。Richard Davidson說:「我所謂的大腦可塑性,是大腦這個器官本來就建構來對外界經驗作反應的,在過去十年裡,神經科學最大的發現就是神經的可塑性,比起你的心臟、腎臟、肝臟,大腦更是天生要對經驗做出反應而所行成改變的。也因為神經的可塑性,我們才可以學習」[3]

究竟是什麼使大腦有這種驚人的能力,而去因應經驗而改變呢?加州大學(UCLA)精神科西格教授(Daniel Sigel)提到:「我們現在知道神經元的發射可以改變神經元的連接,而經驗使神經元發射」[4]。然而沒有人會否認我们的認知和情緒是受到基因和早期經驗的影響,但現在越來越的證據顯示,我们的情緒生活不一定是受限於我們的基因,而所有童年的創傷不是完全不可逆轉。Richard Davidson提道:「只要知道情緒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就可以從重新界定它,讓不好的情緒走遠」[4]

Richard Davidson和許多神經學、精神醫學與心理學領域的學者,開始證實大腦對情緒的壓力之反應有很大的可塑性,並相信可以改變個體對情緒的反應,從而減少心理壓力對身體的傷害。在腦攝影圖中顯示,親密溫馨的人際關係可以緩衝大腦對恐懼的感覺,而自己能掌控情境的預期可以減低身體的疼痛感。這些的努力都讓我們去看到認知可以改變我們對沮喪、憤怒和恐懼的想法,不致變成破壞性思考,這也使我們重新去思考、面對古老的問題:「氣質是天生的?還是人真的可以改變」?

一起來!就生活之中發現~真、善、美、聖、愛!紀錄每日溫馨心情一小語,你我可以做得到!!大家一起強化神經迴路讓生活更美好!

 參考資料:

1.洪蘭 譯(2010)。心智拼圖:從神經造影看大腦的成長、學習與改變。台北:遠流。

2. Richard Davidson(2008, June).interviewed by Miriam Boleyn-Fitzgerald, transcript of audio recording.

3. Richard Davidson(2008,  May)."Shaping Your Childs Brain," talk given at Appleton East High School (Appleton, Wisconsin).

4. James J. Gross (2002) . "Emotion Regulat1on: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 Psychophysiology 39: 281-2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 Rainb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