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蔡雅芬(實習心理師)

  前陣子2012年奧運在倫敦登場,世界各國都陷入緊張又興奮的氣氛中。有一天中午用餐時,看到某報首頁寫著斗大的標題:「台灣心碎」,原來是最有金牌相的跆拳道好手楊淑君、魏辰洋,無法晉級到最後階段。這的確是令人難過的事,但想想二位選手背負全台灣二千多萬人期望的使命感,看到這種「心碎」的字眼,實在是無比沈重的「壓力」。奧運失利(註:剪報圖片取自自由時報)

再看到另一則新聞,「中國飛人」劉翔,在田徑110米跨欄的預賽中,竟然在第一個柵欄前無法跨過而跌倒,遭到淘汰,讓眾人「跌破眼鏡」。而自從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拿下金牌後,2008年的北京奧運就因傷而退出,無緣進入決賽。

在心理學上,劉翔這樣子的狀況,我們可以懷疑,他是不是因面臨過於強大而難以負荷的壓力,一時無法調適之下,於是重覆在面臨相同情境時,屢遭挫敗;或成為在面對壓力時的自我挫敗?

 

壓力與調適

壓力是什麼?每個人的定義不同,也許這個人認為是壓力,而對於另一個人並不是。一般我們覺得壓力是遇到某種狀況,會讓我們感到緊張、不愉快,心理學家將外在環境的壓力視為壓力源,會讓人在生理上、行為上、生物化學上、與心理上,產生變化。比如,我們常常會聽到某人說,他因工作繁忙壓力大讓他得胃潰瘍,考試太緊張想上廁所,家庭經濟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

但壓力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人能保證他的生活完全無壓力的狀態下,人類生存至今,可說是壓力讓我們保持警惕,解決困難、度過危機,壓力可以說是成長的動力能源,生活中沒有了壓力,我們可能難以生存在這個社會。

壓力起於壓力源,它們可能來自身體(如肢體暴力)或情緒刺激(別人的責罵諷刺)、內在或外在所產生的壓力源。壓力可能來自於生活中重要事件,如奧運比賽失利、出生或死亡、離婚或結婚、經濟困難,甚至是一些瑣事的累積,如失眠、孩子太吵、趕上班又碰上塞車、趕作業電腦卻當機…等。

所以,一個奧運選手,在經過長期不斷的訓練,倘若能面對適度的壓力及學習如何調適壓力,將可以做為達到目標的動力泉源。當面臨壓力時,會使我們免疫功能降低,造成生理的改變,如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產生壓力荷爾蒙。此時,自我控制是調節壓力的很好方式,如在面對壓力時,改變負向的自我內言,像是告訴自己:「我有自信我可以在這次比賽(工作、考試)中表現很好!」這樣,會因心理上信念的改變而減緩壓力的身心反應。

習得無助感

  另外,當一個人壓力無法負荷,連續挫敗之下,可能導致放棄自己的反應或念頭,心理學上稱它作「習得無助感」,好像是「無論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的想法,因而放棄。

  當我們遭遇挫折或困難,我們如何告訴自己的「對失敗的解釋方式或心態」,將是決定我們能不能從困境或壓力中調適過來的重要因素。如果,我們對於失敗習慣性解釋方式為是自己無能或無助,那我們可能最後會一敗不起,自我放棄,再也沒有動力去改變或成長。長久下來,會因為無法克服壓力引起的焦慮、恐懼、痛苦,而喪失求生鬥志,最後陷入絕望的心理困境。

 

社會支持重回自信

 

  又有一天,我開車時,聽到新聞播報員傳來的聲音:「最近兩個月落入低潮的高爾夫球后曾雅妮,重回領先群,雖然最後一輪有些失誤,但她重新找回了技術與信心。」

  人生就是如此,高潮、低潮起伏跌宕,雖然偶有些小小失誤,但我們仍能告訴自己:「我能夠面對這些失誤。」,「這經驗對我而言是項學習,我有自信下次能夠表現得更好些。」人們常說:「用平常心去面對事物。」這何嘗不是自我調適壓力的方法。

  除了自我的信念與調適,良好的社會、親朋好友的支持,亦可以讓我們去度過壓力事件。這些支持包括自尊支持(如相信他的能力)、資訊支持(如提供建議)、伙伴支持(如實際行助提供協助)、工具性支持(如生理上的滿足),讓處於困境中的人,獲得社會資源與關係支持,不論在心理及生理上都能獲得協助,進而解決問題。我們需要的是這樣的社會性支持,而不是讓他人擔心哭泣;後者,只會更增加受困的人的沈重壓力,對解決事情於是無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 Rainb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