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危及人類健康的五大疾病之一,顯見它的確已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疾病之一。相信每個人也對憂鬱這個名詞並不陌生,因為在我們生活周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憂鬱傾向或罹患憂鬱症的朋友,甚至我們自己也正處於憂鬱的狀況中,但大家對憂鬱卻不一定有正確的認知,因而也不知如何去面對,常常好像這樣做也不是,那樣做也不對。況且憂鬱症影響的不只是患者本身,它也很容易就會對自我的人際關係及照顧者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所以當自己或家人陷入憂鬱症狀時,我們該如何來面對與因應,將是一個需要學習的課題,以下將透過多元的面向來做說明。

醫療部分

  或許有些輕微憂鬱症狀的人,可以因為別人的勸導或接受心理諮商就能漸漸走出憂鬱,回復原來的生活。但多數症狀較嚴重的人,則是必須接受醫療資源的協助,才能改善憂鬱的症狀。所以當發現自己或家人在情緒上感到鬱卒、憂悶,且對生活失去活力、沒有精神,似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引起自己的興趣時,我們可以先透過「憂鬱症簡易量表」(註1)來做評估,協助自我了解是否需要進行諮詢或前往就醫由醫師來做進一步的診斷治療。

  另外在就醫過程中,對於藥物的療效與副作用,都可以與醫師或醫療團隊做詢問與討論,以減少內在不必要的焦慮與擔心;至於對藥物的用量及是否可以減量,或者因應自己生理的其他狀況(如:感冒、懷孕等)時,都應提出來與醫師討論,不要自行任意調整藥物或停止服藥,因為若自行換藥或停藥,憂鬱症復發機率有可能增加,致使憂鬱持續或惡化,更可能導致自殺危險。

心理治療部分

  藥物的療效快,效果穩定,可以迅速的控制憂鬱問題。但卻無法從內心層面徹底來改善憂鬱症。心理治療雖然需要一段時間的投入才有成效,但卻可以協助患者面對問題,願意去做嘗試與改變,治好憂鬱症。通常將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合併使用,可以藉由藥物先有效調整患者的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進而降低症狀的嚴重度,然後再進行心理治療,協助患者接受自己的病情,並經由改變憂鬱的負向想法與壓力因應人際互動技巧,協助其調整個人情緒與因應其周遭的壓力環境,進而協助患者達到生理、心理與社會整體的改變,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自我部分

一、不需要自責:憂鬱症是一種疾病,並不是你哪裡沒做好或做錯了什麼。重要的是你要接受自己真的需要幫助。

二、接受治療:依照醫師開立藥方服藥並按時回診,讓醫師可以了解你的進展,且依你服用藥物的狀況適時調整用藥。

三、不要感到沮喪:復原的確需要一段時間,必須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要急、按部就班,自己一定會好起來。

三、不要輕易做重大決定:因為自己目前正處於能量較低的時候,最好等到症狀緩解且恢復自我能力時,再決定是否進行重大改變,例如換工作或離婚等。

四、讓生活簡單化:不要期待自己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到跟以往一樣,如同當我們感冒時也無法做的跟平常一樣;如果發現事情實在太難,就先放著或請別人協助。然後依照自己的現況來訂目標與計畫,協助自己重新獲得掌控感,增加自我的能量。

五、儘量參與活動:參與自己感興趣或是較無壓力的活動,如:看電影、看球賽等,讓自己有正向的心情感受。

六、規律的運動:多項研究指出,運動有助於改善情緒,因為運動能促進人體分泌內啡呔(endophin),令人產生愉快興奮的感覺,試著從自己最擅長或習慣的運動開始,或者是簡單易行的散步也是很好的選擇。

家人與友人部分

一、協助患者積極就醫,獲得正確診斷與治療。

二、關切患者是否按時服藥與就診。

三、若發現患者有自殺意念時,必須盡可能陪伴、保護其安全,且務必告知醫療人員,請求協助。

四、儘量安排患者外出活動、運動,若被拒絕,請試著以溫柔堅定的語氣堅持。 

五、若發現某些患者有興趣的活動,如宗教活動、文化活動、唱卡拉OK等,可以鼓勵患者多參與,但活動次數要適量,並尊重患者的選擇。
六、不要因患者懶散而斥責,也不要期待憂鬱很快就可以消失;應以同理、包容、鼓勵等提供情緒上的安慰。

  總之,當我們陷入憂鬱之中時,應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它,除積極尋求醫療與心理治療的協助外,更應堅定自己的信心,然後在親友的支持陪伴下,逐步從憂鬱的風暴中走出來。

本文作者:葉明哲∕綠野仙蹤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註1)可上「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做檢測

    http://www.depression.org.tw/health/health.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s. Rainb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